《洛奇》更多还属于个人属性的作品,类似伪传记,讲个人遭遇,并没有太多微言大义。但是《第一滴血》则直接上升到了家国层面,拥有了反战、反体制、个体自由等精神内核,层次全面跃升,一下成为了比《洛奇》更具代表性的作品,成为了史泰龙新的标签,也是更重要的标签,也正式促使史泰龙全面崛起,成为了顶级巨星,完全超越了动作层面。
所以,《第一滴血》对于史泰龙的意义至关重要,怎么夸都不为过。
对于从八九十年代过来的人来说,观看《第一滴血》时的震撼感,确实是无以复加的,后劲之大,直到年龄老了,那种感觉也依旧清晰可见。兰博系发带的动作,将军刀插进腰间的瞬间,举起弓弩射击的瞬间,无不历历在目,清晰可感,宛若眼前。甚至,片中每一个打斗的动作,每一滴喷射的血,都深深震撼了那一代观众。
兰博,与终结者、铁血战士、人猿泰山、007邦德、福尔摩斯、印第安纳琼斯等标志性银幕形象在一起,构建了一代人的记忆。
但实际上,曾经的少年记忆中的《第一滴血》,大多只记住了其中的动作场面,而没有理解它真实的含义。
那个时代,PTSD(创伤后应激障碍)尚未正式被确认为一种症候。而《第一滴血》正以PTSD作为切入口,将越战战场上的英雄,回国之后却发生自己什么都不是,没有人会关注自己,甚至在街上走一走都被警察误认为是无所事事的街溜子,在他只想去吃一顿饭的时候却非要抓捕他。
我是谁?我到底是什么?
我想回家,但我已经死了。我到底是一个战士还是杀人工具?
我拥有的是荣誉还是屈辱?
我到底该为我的国家做些什么?她到底爱不爱我?
我还在坚持什么,等待什么??
这是兰博发出的一系列责问,催人发省。
《第一滴血》最厉害之处在于,它用最残酷的战争,来阐释了它反战的主题。
从一开始,《第一滴血》就不是一部战争片,而是被归为了动作片。
兰博,曾经是一个坚强的军人,是美军特种部队成员,在越南战场上所向披靡,也忍受了各种煎熬和酷刑,直到战争结束。他的战友们基本上都牺牲了,他怀着心中某种执着和信念,来到了最后一名战友所在的镇子,当得知战友在去年因为癌症去世以后,他的心理和情绪彻底崩溃了。
就像是《疾速追杀》里的那条狗一样,狗其实不只是一条狗那么简单,它是约翰·威克最后的生存的希望,它只愿这条狗能够陪他终老,度过漫漫长夜。可是,为非作歹之人却上来就把他的狗给杀了,这等于是彻底断了杀神的后路,让他忍无可忍,只能奋起。
惹怒杀神约翰·威克的是黑帮,所以《疾速追杀》就是退休杀手针对黑帮的反杀,是纯粹的动作片。惹怒兰博的是警察,警察代表的是体制,代表的是行政权力,所以《第一滴血》从一开始就不仅反战而且反体制。
体制对于个人遭遇的漠不关心,过度滥用权力,为所欲为,想抓谁就抓谁,它的压迫越大,兰博的反抗也就越大。矛盾越激烈,影片反体制的内涵也就越深一些。同时,体制的愚蠢程度也让这部影片拥有了写实感,不像《疾速追杀》那样一看就是架空的世界。所以,《第一滴血》是伟大的。
对于战争及军人的反思,影片通过兰博的上级表现了出来:
“你尊重别人为你效劳的制度。但对于那些从战场上回来的人,你却无法忍受他们身上的死亡味道,不能理解他们颓废无助的内心世界。
“可你亲眼目睹了他的反常行为,然而并没有作出努力来探究其中的原因。你说他是个流浪汉,不流浪他又能做什么?
“你说他应该回到汽车铺去,这话未免太冷酷了。他三年戎马生涯的结果是一枚荣誉勋章、精神失常以及一份给汽车上润滑油的工作。
“我的工作是让他们学会成功的逃生之道。我之所以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,其目的是确保其中一部分士兵能够平安返回家乡。由此可见,我的工作不是杀人而是拯救生命。
“我更希望造成这一悲剧的人能像我一样理解他,饱尝他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。”
重温《第一滴血》,在欣赏其激烈的打斗的同时,是不可忽略其思想内涵的。当然了,它的思想归根结蒂还是美国式的,推崇个人自由主义,即便是极端,也要凌驾于政府的权威之上。
自由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高于一切,这一点在后面的《第一滴血》系列中的体现更为明显。
投稿、合作、加入读者群
请加微信:li13261784833, 或 dr47145
我们在百家号、头条号、企鹅号、搜狐、知乎、简书亦有入驻,敬请关注。
我们的作者来自山川河海,因对电影共同的热爱而聚在一起,在业余时间坚持原创写作,坚持每天更新。希望你喜欢我们的文字,喜欢我们分享的一切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